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

木卡姆大师雕像“木卡姆”原为阿拉伯语,意思是“地点”、“地位”、“法律”’作为音乐术语,意为成套的民伺古典音乐。木卡姆也称“马卡姆”、“玛卡玛”,都是阿拉伯文的不同音译,是伊斯兰音乐中的一个特有名称,有“曲”、“调”、“古典音乐”等含意,作为伊斯兰音乐的共同财富,木卡姆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区均有木卡姆,但就种类来说,目前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结构形式也最完整。木卡姆历史渊源流长,背景广阔而深远,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时代同步发展。尽管属于维吾尔族民俗范畴的部落众多,地域辽阔,其音乐文化也具有多层次多源流的特点,但她仍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形成产生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征、道德观念及其心理素质的民族调式特点。这种特点则是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独特的演奏乐器加以体现的。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搭载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选曲名列其中。

莎车县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发祥地,被誉为“十二木卡姆之都”。该县十分重视这一文化艺术瑰宝的传承和发展,,截止至2012年,已登记民间艺人500余名,培养国家级传承人2名。

十二木卡姆文化艺术节无论“木卡姆”在名称学上有何含义,它只表示经过规整的某个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从16世纪开始,在音乐大师克迪尔罕、雅尔坎迪、阿曼尼落罕(乃菲丝)等人的引导下,经过众多民间乐师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终于形成现在的规模和样式。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尔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步姆。

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第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等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

每个木卡姆配上那些含义隽永、内容丰富、色彩斑斓、朗朗上口、轻松活泼、便于演唱的古典诗词以及格则勒(双行诗)、民谣而显得情趣盎然,生机勃勃。尤其是维吾尔诗词中那最富韵味的格则勒的十八种格律更使木卡姆乐曲显得新颖而别致。从而使文化宝库中的这颗无价之宝日臻完美,光彩照人。

十二木卡姆演奏乐器相传,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叫作“博雅婉”,意思是“旷野之歌”,后来经不断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组曲--木卡姆。相对于传说,追溯木卡姆的历史渊源,则必须与曾兴盛一时的龟兹乐、于阗乐等联系起来。我国的二十四史中记载了现在新疆(甚至延续到张骞及同伴们去过的西亚这一广大地区)的哈密地区有“摩诃兜勒(mahadur)”大曲的名称。这是公元前1世纪时的情况,它说明在这一地区,公元前木卡姆式的大曲就已经存在了。

汉武帝宫廷乐师李延年以“摩诃兜勒”大曲为基础创新了新声二十八解,更是证明来自哈密的这个大曲是重要的乐曲。但是,很明显汉语中的“摩诃兜勒”这个词并不是意译,而是音译的,它是不是和公元4世纪前后用龟兹文记述的《艾尔乃姆的故事》中所说的维多萨迦和他的五个徒弟的《玛卡--雅玛(maqa-jama)》乐曲中的玛卡一词有联系,还是“玛哈都尔(mahadur)--伟大的木卡姆”,这无疑关系到木卡姆的起源问题。但这幅文化史上久远的景色至今仍然十分迷茫和模糊。

10世纪之后,西域大地上相继出现了三位在伊斯兰音乐中堪称伟大神秘的人物:一个是法拉比(870-950年);一个是伊本·西纳(980-1037年);另一个是纳瓦依(1441-1501年)。他们对于以后十二木卡姆的形成可谓功勋卓著。喀喇汗王朝时代的音乐家法拉比,编著了<音乐大全>等书,并模仿龟兹琵琶五弦,对乌德乐器进行了改革,在五弦琵琶的基础上把阿拉伯音乐提高了十八调,最重要的是,他把以前波斯、阿拉伯音乐通常用的九律延长到十七种,形成了波斯、阿拉伯的典型乐系。法拉比的学生,思想家伊本·西纳吸收了西突厥汗国以来突厥文化的营养,他通过苏美尔·巴比伦和摩尼教中重新崛起的将“十二”视为神圣的观念,以十二品律传统和以前歌曲音乐中的组合为基础,推出了十二套曲。

到13世纪,阿塞拜疆的突厥人安勒乌尔买维首次把“木卡姆”一调作为十二套曲音乐体系提了出来。察合台汗国时的撒马尔罕人纳瓦依,在法拉比和伊本.西纳所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把一系列木卡姆的名称如:“等级”、“住地”、“地方”包括音调都作为双关词使用,甚至直接提出“木卡姆”就是声音的形式的观点。当16世纪来临的时候,一个美丽的姑娘和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的出现,使这种维吾尔古典音乐走入了高潮。

十二木卡姆《十二木卡姆》产生于公元14~16世纪西域音乐的融汇时期,经过多次的整理、规范,才成为今天的《十二木卡姆》。

木卡姆的第一次规范,在公元16世纪。这一时期,我国西域城邦小国叶尔羌汗国的拉失德汗在位,他的妃子阿曼尼莎罕精于维吾尔音乐艺术。她与当时的木卡姆大师喀迪尔汗一起,邀请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对散失在民间的木卡姆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工作。这一工作使维吾尔族木卡姆与其他民族木卡姆得到了区分;第一次确定了十二木卡姆的规模;形成了木卡姆特有的琼乃合曼、达斯坦和麦西莱甫三部分结构;还重新确定了木卡姆的歌词。

第二次规范,是在19世纪清代光绪年间,由当时喀什噶尔的著名木卡姆艺术家艾里姆·赛里姆和莎车的民间艺人赛提瓦尔共同完成。他俩对流行在喀什噶尔的木卡姆加以整理、规范,形成了规模更大的音乐舞蹈套曲,产生了“喀什十二木卡姆”。

每一套木卡姆演奏时,琼乃合曼苍劲深沉,蕴蓄无穷;达斯坦流畅欢快,抒情优美;麦西莱甫则载歌载舞,把演奏推向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和政府对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工作十分重视,组织专人对《十二木卡姆》的乐曲录音、记谱、出书,并将歌词记录、整理、出版。一方面使《十二木卡姆》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一方面继续使其发扬光大。由木卡姆改编的《拉克歌舞》,令人耳目一新;用木卡姆音乐演唱的《艾里甫与赛乃姆》,被人们誉为维吾尔族的<红楼梦>;移植的歌剧<红灯记>,在国内产生巨大反响,还被拍成电影。现在,自治区有了专门研究《十二木卡姆》的机构。用五线谱出版的《十二木卡姆》,为它的探索和研究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道路。

十二木卡姆丛书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2005年11月28日在北京向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颁发中国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证书。两个项目分别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登榜上。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因此,“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人们赞誉为“华夏瑰宝”、“丝路明珠”。

相关人文地理  相关人文地理历史文化

——

26

2017-08

秋天的新疆,美的醇厚美的惊心

新疆当一叶落而天下秋至,美的醇厚美的惊心 [了解更多]

07

2017-11

新疆红光山大佛寺,乌鲁木齐市民休闲观光的新景区

红光山生态园,除了大佛寺外,还有生态景观林、动物园、西游记神话雕像群 [了解更多]

07

2017-11

新疆白沙湖,气象万千,使人心醉,人称“ 塞北小江南”

湖中绿水,碧波如镜, 湖山映衬,远眺近览,气象万千,使人心醉,人称“ 塞北小江南” [了解更多]

27

2017-11

新疆烤羊肉串

新疆烤羊肉串是特色的风味小吃,色泽酱黄油亮,肉质鲜嫩软脆,味道麻辣醇香,独具风味 [了解更多]

10

2018-01

新疆维吾尔族达斯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达斯坦 "为维语,意为 "叙事长诗 "。作为曲种的达斯坦,是以说唱长篇韵文故事为基本特征的 [了解更多]

大西北农家人宣传传统特色的西北农产品,包括陕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农村农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北农产品特产,期待有一天农村城镇建设更美好,西北农家人,加油!

more+

微博微信

联系我们

  • ©大西北农家人版权所有,本站图片和信息均来源于网络或网友提供,如转载的图片或引用文章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联系QQ24978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