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子腔深植民间,唱民间喜怒哀乐,“大戏”、“小戏”,台上台下,各种场合都能适应,人们在传承的过程中博采众长,相互交融,不断地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这种广泛的适应性正是弦子腔在戏曲音乐中独树一帜的根源。

弦子腔是一种戏曲形式,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又名弦子戏,因用弦胡主奏而得名,音乐属板腔体。自清嘉庆年间产生以来,以平利县为中心,活动在安康、旬阳、岚皋、镇坪、白河及湖北房、竹地区。弦子腔声腔以平利方言为基础,有13种唱腔板式,常用的曲牌8首,唢呐曲牌18首,锣鼓打头30种。

  弦子腔流传中心——平利,平利为山地地貌,南部最高点化龙山,海拔2917.2米,最低西北边头洞子,海拔300米,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三级梯形之势,年平均气温13.9℃,年降雨量 953.5毫米,无霜期250天,森林覆盖率达65%,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有多种珍稀动、植物得以保存,被誉为“巴山药库”和生物基因库。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考古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晋代成书的《华阳国志》载平利女娲山为女娲抟土造人处,专家考证平利女娲山一带,是我国女娲文化的原发地,也是这一文化现象传承地中史料记载最早、最集中的地方,始祖文化与历代居民的迁徙,构成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是弦子腔发育生长的特殊历史地理背景。

  弦子腔唱腔板式齐全,既有喜悦类型的“平腔”,又有悲苦类型的“苦腔”,还有号子“喊腔”。唱腔以上下句为基础,依不同板式而变化,表现戏剧冲突。传统弦子腔表演用真腔大嗓演唱,无男女腔之分,旦角唱腔用真假腔相结合,俗称“老配少”,并夹杂念白。唱腔各有固定的板式,每种板式又有自己的程式,每一唱段由叫板、起板、板头曲、唱腔、过门、转板和落板构成,一般唱腔的倒数第二句大都是在游弦伴奏中念白,称“丢腔”,“丢腔”之后,有帮腔喊唱,即“呐号子”,“呐号子”分“平腔号子”、“苦腔号子”和“文嘹子”“武嘹子”四种。

  传统平利弦子腔以皮影戏为主要表现形式。“玩子班”坐唱式则不加表演;现代弦子腔保留其调式特点,丰富了伴奏音乐,使弦子戏更加完美。丰富的调式使弦子腔宜于表现各种题材的大小剧目,仅传统剧目就有八百多个,非一般小戏剧种所能及。

  平利弦子腔的主要价值:

  一是历史价值。平利弦子腔起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由民间说唱到皮影戏改造加工搬上舞台,经历了长时间的磨砺,符合中国戏剧史的一般规律,亦折射出同时期地域历史信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二是文化价值。平利弦子腔的音乐、声腔、调式、板落、曲牌、打头和演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民间戏曲音乐体系,其内容丰富、古朴典雅、独具风格、自成一体的个性特色,对于研究地方戏剧源流,繁荣中国戏曲艺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是实用价值。平利弦子腔,好学易懂,演唱方便,观众参与伴唱这一独有的互动性和平民化特色,在其它剧种中是不多见的,加之其音乐的沿展性强,更便于不同艺术形式上的广泛运用,对于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弦子腔传人常纪伦

清代嘉庆二十四年(1819),当紫阳民歌唱响汉江两岸时,平利县女娲山下的民间莲花落艺人李敬模、李增模弟兄,在关中皮影戏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乐器——弦子,即用竹筒和泡桐木板做共鸣箱,用竹根做琴柱,牛筋充当琴弦。歌者在高腔演唱中用弦子伴奏的演唱形式,人们把它叫作弦子腔。

    1958年,平利剧团进行尝试,将弦子皮影搬上了戏曲舞台,以人扮演。从此,弦子戏分成了弦子皮影戏和弦子戏两种表演形式,但演唱方式相同。

    它的唱腔为板腔体,常用的板式有“文嘹子”“武嘹子”“平板”“浪头”“卖调”“散板”“数板”“还阳板”等约十五种。弦子戏唱腔和秦腔一样,也有花音和苦音之分。和其他小戏比,最突出的演唱特点是领唱和帮唱,也就是民歌里的和声部分,所有唱段都有半说半唱的特点,猛然一听,好似学童念书。

 

    还有一个明显特点是,每段唱词的收尾都附有“丢腔”和“喊腔”。“丢腔” 就是末句唱词的最后四字不用唱,是在弦乐的伴奏中说的,也叫“丢腔干白”。“丢腔”之后,就是“喊腔”开始。“喊腔”则是为其他演员的附和帮腔,一般喊起来,犹如山歌号子,婉转动听,歌声满台,显示出它的山野风韵。其唱腔采用真假嗓音相结合的唱法,俗称“老配少”,这是弦子戏演唱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屋檐上的岁月

    其伴奏乐器分文、武两个场面。文场以弦胡为主,又有三弦、四弦、笛子等。武场以檀板为主,配以堂鼓、大锣、铙钹、大号等。

    演奏时有固定的曲牌,如《万年欢》《大小开门》《四河四》《风入松》《琉璃盏》等约十四种。自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这种演唱方式产生以来,以平利县为中心,活动在安康、旬阳、岚皋、镇坪、白河及湖北房竹地区,目前统计剧目有八百余部。

    弦子腔代表人物樊礼三(1894—1962),原名樊兴平,十四岁时潜心学戏,二十九岁才另置戏箱,建班立业,担任主演。1956年,樊礼三首次将弦子腔传统剧《沽酒》带进省城西安,参加“陕西省皮影、木偶戏曲会演”,荣获演出一等奖。他最有影响的剧目有《蝴蝶杯》《龙凤配》《忠孝义》《恩义亭》《九莲灯》《赶坡》《沽酒》等。1962年,樊礼三因病逝于家中,终年六十八岁。

相关人文地理  相关人文地理历史文化

——

02

2017-10

陕西商洛洛南仓颉造字处,洛水南岸,山势巍峨秀丽

仓颉造字,功在千古,誉满中华,为了纪念这位文字始祖,洛南县府于清光绪五年,在县城东南隅修建了仓圣祠 [了解更多]

01

2018-01

陕西安塞腰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更多]

02

2018-01

陕西韩城行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是流传于陕西省韩城市的一种汉族音乐舞蹈 [了解更多]

02

2018-01

陕西西安鼓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 [了解更多]

05

2018-01

陕西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传在陕西省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 [了解更多]

大西北农家人宣传传统特色的西北农产品,包括陕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农村农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北农产品特产,期待有一天农村城镇建设更美好,西北农家人,加油!

more+

微博微信

联系我们

  • ©大西北农家人版权所有,本站图片和信息均来源于网络或网友提供,如转载的图片或引用文章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联系QQ24978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