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梆子,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现代秦腔诞生之根基所在。形成于陕西省关中东部以大荔县(旧同州府治)为中心的十数县,在明朝嘉靖年间基本形成,因伴奏乐器中采用枣木梆子击节,发"桄、桄"声,故称"桄桄乱弹"或"梆子"。后为区别于其他梆子剧种,始称"同州梆子"。一般认为同州梆子即老秦腔,是秦腔的肇始之源,对于各路秦腔的形成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以西安为中心的中路秦腔(即西安乱弹)形成以后,它被称为"东路秦腔",外省称"西秦腔"、"西调"、"陕西梆子"、"山陕梆子"等。

同州梆子,又名"东路秦腔"、"同州腔",也称老秦腔。因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多奉为梆子腔鼻祖。以同州(今大荔),朝邑为中心,盛行于关中东府10余县,流行于北至绥德,东到潼关,南抵洛南,西行渭南。并流传到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北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浙等地。

2008年6月7日,陕西省大荔县申报的"同州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记载,明代末叶已有班社和演出活动,至清初康熙四年(1665),同州梆子出现了同州邹邑班的白牡丹及合阳黄菊花等名伶,并晋京献演。乾隆年间(1736--1795)同州梆子板式变化形体唱腔艺术已臻成熟。嘉庆至光绪年间(1796--1908)为同州梆子的发展盛期。中华民国初年,西安改良秦腔迅速东进,渭南、大荔、华县、蒲城等地改良新班不断出现,使同州梆子地域日趋缩小。三十年代后,这一古老剧种遂成绝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陕西省文化局于1957年责成戏曲学校招收学员74名,成立了同州梆子团,1861年晋京演出了《破宁国》、《石佛口》、 《辕门斩子》等剧,引起戏剧界的关注。1964年该班学生毕业分配至渭南,成立了渭南专区同州梆子团,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解散,1979年又于西安恢复成立了陕西同州梆子团,除恢复上演传统剧目外,还试验演出了一些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再次使同州梆子获得了新生。

1912年后,由于西安改良秦腔崛起,使同州梆子地域日趋缩小,加之战乱与饥荒所迫,至20世纪20年代,关中各地班社相继解体,呈现出艺人星散衰落的局面,即使技艺出众的一些艺人。如"二麻子"赵步瀛,"咬牙旦"赵杰民,"迷三县"朱林逢,"猛开花"王德元及拜家红等,也只得转入西安易俗社、榛苓社、三意社当教练或参与演出。30年代后,这一剧种即濒于绝响。

传统剧目

同州梆子剧目丰富,据统计有1000余本,但大部分已经失传。先发掘、整理和演出本仅有200余本,多为历史题材戏,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脸、武生戏见长,文武兼备,且袍带戏和靠甲戏为多。如《石佛口》、《铁冠图》、《蛟龙驹》等。

艺术特色

同州梆子唱腔系板式变化体,有欢音和苦音之分,主用本嗓歌唱。有[塌板]、[滚板]、[代板]、[摇板]、[尖板]等基本板式,彩腔较多,善用"安"字拖腔。伴奏乐器以二股弦为主,辅以三弦、胡琴、琵琶、琥珀等。唱腔过门短促,更显"繁音激楚"之美。脚色行当齐全,特重花脸、须生、正旦、武生等四梁柱为主体的组班体制。分行比较严格,旦行的老旦、正旦、花旦,生行的须生、老生、红生,净行的大净、二净、三花脸,小生行的文生、武生,丑行的文丑、武丑,都有严格的区分。同州梆子以武戏擅长,据四路秦腔之首,演出讲究五段式:(一)天官帽头--吹秦[三眼腔]之类的成套曲牌;(二)锣鼓吵台--吹号、放炮、演奏各套锣鼓曲;(三)男女接场--全部脚色"亮箱";(四)武开开场--表演各种奇特技巧;(五)开正本戏--先出折戏,后出本戏。表演讲究功架与特技表演,如翎扫灯花、碗打碗、三节棍、打连枷、鞭扫灯花、喷火等。

地理环境

大荔县古称同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丰厚。境内现有"大荔猿人遗址"、"沙苑文化遗址"、"魏长城遗址"、"八鱼石墓群"和丰图义仓、贷祠岑楼等历史文化古迹20余处:同州梆子、碗碗腔等戏曲品种,面花、泥人雕塑享誉中外。 大荔县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的地带,境内黄河、洛河、渭河三河汇流,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境内沙苑区为内陆平原最大的沙漠区,被省政府确定为生态保护区。大荔是中国粮棉油等十大农林牧渔商品基地。同州西瓜文明遐迩,沙苑108(黄花菜、红枣、花生)享誉海内外。

同州梆子被奉为中国梆子戏鼻祖。同州梆子,又名"东路秦腔"、"同州腔"、"安安腔"也称老东路。

角色唱腔

同州梆子的角色行当齐全,角色分老旦、花旦、正旦、小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大净、二净,丑等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尤其重花脸、须生、正旦与武生,被称为"四梁四柱",并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脸、武生戏见长,文武兼备,且袍带戏和靠甲戏为多。如《石佛口》、《铁冠图》、《搬龙驹》等。《破宁国》为净行的专行剧目,所谓"四红加一黑,必定是《破宁国》",就是群众对这出戏特点的概括。同州梆子的表演注重工架与特技的运用,如翎扫灯花、碗打碗、三节棍、打连枷、鞭扫灯花、喷火等。 同州梆子的唱腔过门较为短促,更显"繁音激楚"之美。

同州梆子的曲谱使用工尺谱,基本唱腔部分以徵调式为主,也有宫调式,其音阶为七声音阶,多跳进,也常用闪板,整个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艺人在演唱时为了应酬,甚至还兼唱一些昆腔杂调。同州梆子的曲牌很多,常用的就有四五十个之多,曲牌结构一般为4/4和2/4节拍,也有散板形式。常用的曲牌有想亲亲、银扭丝、点绛、大开门、朝凤、石榴花、朝天子、老吹腔、马道仁、将军令等。

板式结构

同州梆子的唱腔板式主要有[二流板]、[慢板]、[流水板](实为带板)、[二倒板]、[垫板]、[滚板]六种。交替使用苦音、欢音两个调式系统(唯滚板只有苦音)。比起秦腔,另有一种称为[彩腔]的声腔形式(用假声演唱)是该剧一大特点。各唱腔板式的起板、转板、落板都有一定手法,如落板时的留板(法)、齐板(法)、砸板(法)、送板(法)等。唱词的词格一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亦有其变体形式或长短句的。在同州梆子以秦腔声腔旋律为主的情况下,尚吸收一些杂腔在唱腔音乐中,如[罗罗腔]、[小调]、[钉缸调]、[王婆骂鸡]等。传统剧目有《破宁》、《辕门斩子》、《临潼山》、《三对面》、《黄逼宫》、《鼓滚封刘》、《石佛口》、《三气周瑜》、《孟良搬将》等数百部。 同州梆子的唱腔过门较为短促,更显"繁音激楚"之美,古秦风驷铁车辚之刚劲。仅同州梆子的锣鼓使用就有催观众进场的开场锣鼓,用于演员"走架子"、"开打"的动作锣鼓、与唢呐曲牌有关的牌子锣鼓等等。

同州梆子唱腔及过门(戏曲术语)精练、短促,拖腔委婉动听,除尖板外,一般板路都有欢音和哭音(硬音和软音)的区别,欢音与哭音之间的转变自然、流畅。剧目以生、净见长,有专用的旦角唱腔:麻鞋底、十三腔、燕儿飞,三倒腔,哭腔词、哭中乐等。

同州梆子的"锣鼓经"基本和现在上演的同、朝灯影(碗碗腔)相近,其叫法也基本相同。同州梆子的伴奏由文场(民族管弦)乐器和武场(锣鼓)乐器共同组成;特色乐器为"二弦子"。 文场乐器以二股弦为主,辅有琥珀(月琴)、板胡、二胡、唢呐、三弦、琵琶、笛子、管子、海笛、笙等。武场为打击乐,主要有牙子、板鼓、掌鼓、堂鼓、梆子、手锣、云锣、大锣、铙钹、铰子等。

同州梆子曲牌丰富,有弦乐曲牌30多首,唢呐曲牌50多首,管曲近20首,锣鼓板头及前、间奏锣鼓段有[五句点绛]、[大豹子头]等数十种。

相关人文地理  相关人文地理历史文化

——

28

2017-09

来陕西必吃的美食有哪些!

陕西美食羊肉泡馍、肉夹馍、面皮等 [了解更多]

08

2017-10

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 [了解更多]

16

2017-12

陕西汉中留坝张良庙

张良庙是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这里傍山依水,古朴典雅 [了解更多]

31

2017-12

陕西蓝田县水陆庵终南山脚下的佛国-中国第二敦煌

水陆庵地处蓝田县城东10公里的普化镇王顺山下,素有“天下第一彩色连环壁塑”之称的佛教圣地 [了解更多]

01

2018-01

陕西安塞腰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更多]

大西北农家人宣传传统特色的西北农产品,包括陕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农村农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北农产品特产,期待有一天农村城镇建设更美好,西北农家人,加油!

more+

微博微信

联系我们

  • ©大西北农家人版权所有,本站图片和信息均来源于网络或网友提供,如转载的图片或引用文章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联系QQ249780283